close

  □然玉
  本月底,我國芯片銀行卡的使用將告別“刷”卡轉向“插”卡,明年將逐步停止新發磁條銀行卡。銀行卡換“芯”正在加速,然而全國銀聯磁條標準卡存量達34.42億張,如此浩大的換“芯”工作,誰買單呢?記者在多家銀行營業部瞭解到,換“芯”一般要收取3至20元不等的工本費。(相關報道見本報C06版)
  “銀行卡換芯誰買單”,本不成其為問題!因為眾所周知,消費者作為分散的個體,往往只能充當市場決策的被動接受者。在高度組織化的金融機構前,他們並無多少討價還價的權力。而具體到銀行業,該格局儼然更甚。在此語境內,銀行卡升級換芯,註定會由終端消費者掏錢。當百億之巨的換芯成本,被分解在一次次微不足道的工本費內,想必不會被太多人察覺,更遑論引發強烈的抵觸。就這樣,缺乏共同體意識的消費群體,遠不足以充分主張權利。
  如今討論“換芯成本的分攤”,更多只是媒體的一廂情願。這種抽象的追問,既無現實的、熾熱的民意訴求打底,也不會轉化為消費者的集體性行動。雖然在記者採訪中,幾位市民都表示“不願掏換芯錢”,但他們幾乎別無選擇。消費者個體無力對抗金融機構的強勢,更無力抵制市場的默契——當所有銀行都讓民眾出錢“換芯”,便形成了一種不容挑戰的權威規則。這種強加的秩序,蠶食了消費者的權利意識與維權勇氣。
  消費者的事實上缺席,讓銀行業的市場結構缺乏前置的利益博弈環節,以及適時糾偏的可能。由此導致的後果有二,一則經營者無所不用、各種收費,乃至“賺錢賺到不好意思”;再者就是整個銀行業業務水準偏低,不僅日常服務怠慢而且安全漏洞頻現。“換芯事件”再次證明,一些銀行制定決策,已然不會順著“商業責任、獲益分配、實施條件”等市場邏輯思考,而只是下意識地將“成本”推給消費者。這種“吃定你”的心態,最是簡單粗暴。
  銀行卡升級換芯,最直接原因是在於,“傳統的磁條卡隱患不斷、事故連連”,但詭異的是,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銀行並未因“磁條卡被盜刷案”承擔多少連帶責任。這或許說明,銀行本身並未面臨太多的“換芯”壓力:一方是等得起、耗得起的銀行,另一方是等不起耗不起的消費者。強大的心理優勢之下,銀行經營者自然敢於讓消費者為換芯掏錢買單。即便有輿論發聲追問,於事態的改變又有多少影響呢?
  包括此次“換芯”在內,在銀行業的經營決策過程,消費者其實一直處於被缺席狀態。廣大的消費群體,既無協調行動、一致發聲的捏合渠道,也未被賦予集體訴訟、組織化議價的權利。在此基礎上,他們只能成為別無他法的“接受者”、“買單者”。有鑒於此,追問換芯成本問題,終究要回到“如何讓消費者回歸”的議題上來。  (原標題:銀行卡換芯“吃定”消費者 最是簡單粗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r56nrwmj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