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偉mSATA忠與百姓交流記錄百姓困難
  與動遷戶簽約
  東方網記者程琦8月4日報道:“他和我的兒子一樣大,隨身碟但卻幫我們家很大的忙,很有正事、他真的是我們老百姓的“好兒子,好領導”!”青浦區徐涇鎮居民陸花茶阿姨口中的這位“好領導”、“好兒子”就是徐涇鎮綜治辦副主任朱偉忠。
  朱偉忠2006年大學畢業,是一名80後,他大學一畢業就來徐涇鎮前明村工作,2012年開始被調到徐涇鎮綜治辦從事征收補償工作,儘管做的是“勸人搬家”這樣的事,但在這個過程中mSATA,他卻與老百姓結下了濃於水的親情。
  初“遇”動拆遷一個星期的東森房屋成績是“鴨蛋”
  從2012年開始,朱偉忠先後參與了二聯墓地拆遷、17號線以及羅家小區動遷等7個地塊的動拆遷工作,完成了83戶居民征收補償工作。特別是在剛剛結束的羅家小區動拆遷工作中,短短10天,他負責澎湖民宿的20戶居民就全部拆遷,在21個動拆小組中速度最快,而且沒有任何“後遺症”。
  然而,朱偉忠的動拆遷工作遠不是現在看上去的那樣順利,在他2012年5月第一次參加動遷工作的時候,他帶領的小組一個星期的簽約率是“鴨蛋”,每個星期看到牆上推進排名的名次,朱偉忠心裡很難受,自己的小組的成員跟著自己沒少乾,可是為啥就是沒人簽約呢。後來在指揮部“老人”的經驗指點下,朱偉忠慢慢找打了“癥結點”,是因為自己鎖定的目標錯了,不應該先挑好說話的居民去簽約,而是應該“啃硬骨頭”。
  說是“啃骨頭”,朱偉忠告訴記者,其實就是堅持從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考慮,碰到困難,換位思考,帶著親情、真情去做思想工作。
  與動遷居民“攀親戚”80後小伙“玩起苦肉計”
  到底該怎麼和百姓溝通?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朱偉忠有了自己的心得體會。朱偉忠說,幹部對百姓,要主動“攀親”,嘴甜皮厚、信守承諾,就可以消除隔閡,開啟溝通。
  在羅家小區動遷中,在評估公司選擇階段,有一戶年近50歲的老張,給他遞送評估公司選擇單時,他總是不理不睬。通知他參加協商會,也總是推說沒空;打他電話,還是不接。既然約不到,朱偉忠就主動上門“攀親”去了。
  一天晚上,朱偉忠主動登門拜訪,在去他家的路上,正好遇到到他,朱偉忠像見到親人一樣飛奔了過去,盯著問老張:“叔叔,什麼時候去評估公司啊?”可老張卻答道,急什麼啦?離最後期限還早來。面對老張敷衍的回答,朱偉忠並沒氣餒,他表示,明天還會上門來。第二天一大早,朱偉忠果真6點半就到了老張家,可是卻撲了個空,原來老張五點半就出門了。朱偉忠仍沒退縮,晚上六點半又登門拜訪。老張見了朱偉忠說,你怎麼又來了,煩都煩死了。可是老張嘴上說著,卻對這個84年的小年輕有了越來越好的印象。在朱偉忠一次一次的執著下,老張終於選擇了評估公司。
  朱偉忠告訴記者,要和動遷居民“攀親”還有就是要不怕吃苦。朱偉忠坦言,他自己有個習慣,就是看天氣工作,越是惡劣天氣,越覺得是工作的最佳時間。下大雨了,朱偉忠就選擇不讓進門的居民家敲門,“阿姨,外面雨好大,讓我進去躲躲雨。”
  朱偉忠說,人心都是肉長的,我這個80後和他們的子女年齡差不多大,“苦肉計”非常有效。門打開了,工作就可以談了。
  縮短乾群心靈距離用誠意打開百姓心門
  光“攀親”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和親人維護好關係,幫助親人解決實質性問題,才能縮短百姓和幹部之間心與心的距離。
  二聯墓地搬遷是朱偉忠參與征收補償的第一個項目,在搬遷的過程中,50多歲的老楊給朱偉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為每次上門前老楊都會先打開錄音或錄像,拿出一大堆國家的政策法規,並且只聽不說,拒絕交談關於墓地拆遷的所有相關事宜。
  經過朱偉忠的調查瞭解後才知道,原來老楊的妻子臨近退休待業在家,自己50多歲,工資只夠溫飽。加之常年過渡在外,過渡期間父母又相繼過世,女兒結婚生育都沒能回到自己的家。老楊一直很感嘆,同樣是一生,怎麼就這麼苦。
  看到50歲的大男人這麼苦,朱偉忠心裡暗自下定決心,要儘力為他做點事,哪怕是些很微不足道的事。在得知老楊的妻子有再就業的意願,但年齡偏大、技能不高的時候,他想盡辦法,不知跑了多少就業平臺、職介中心,磨了多少嘴皮子,最終才找了與她條件接近的工作。
  妻子工作解決了,老楊的態度也緩和了,話匣子也打開了。簽約當天,老楊說,之所沒做“釘子戶”,是老婆回來講的一句話改變了自己,“她跟我說,她的老闆問她,那幾個小青年這麼上心的幫你找工作,是不是你的親戚?”
  用心整治“城中村”群眾滿意放首位
  雖然,征收補償工作已經占據了朱偉忠大部分的時間,可事實上朱偉忠的“正事”是社區管理,而“振新佳苑”就是朱偉忠社區管理的“大手筆”。
  青浦區徐涇鎮振新佳苑居民小區建於2003年,是一個混合安置的集中動遷安置小區,小區內總人口約6800餘人,來滬人員登記數為5160人,人口比例達1:3,倒掛現象嚴重。因為是動遷安置小區,小區內居民來自不同的村,而各個村的管理體制與社區管理體制不適應,許多管理關係不清、責任也不明。小區發案高、隱患多、群眾安全感低,是徐涇鎮典型的“城中村”,公共安全令人堪憂。
  這樣的一個村莊,居民生活其中也備受煎熬。然而,為了還居民一個穩定安全的生活環境,也為了徐涇鎮的健康發展。朱偉忠和團隊的小伙伴們決定為居民做點實事,切實為老百姓解決影響公共安全、困擾生活的重點、難點問題。
  居民自製“茶水爐”有安全隱患,那就取締,併在小區里建立了居民取水點,專門為居民提供開水;居民電瓶車家中充電隱患大、電費貴,就專門在小區開闢了電瓶車免費停放充電點。亂停車、亂充電的現象就不見了。
  與此同時,消除了占道設攤,取締了違章搭建,並引進了物業管理模式等措施。目前,振新佳苑小區已經管理趨於規範,安全隱患大幅減少,治安案件降幅明顯,居住環境明顯改善。
  然而,朱偉忠告訴記者,“城中村”公共安全綜合治理是一個比拼耐力的過程,並非是一蹴而就的。一旦後續管理跟不上,整治掉的問題就會立馬回潮,陷入周期性的整頓怪圈。
  因此,為了小區的長效發展,防止反覆,鞏固成果,朱偉忠幫助小區落實了衛生清掃、引進物業等後續管理措施,併進一步規範了振新佳苑的長效管理機制。
  大學畢業後,當“村官”六年,做社區綜合整治兩年,80後小伙朱偉忠的社區工作可謂做的有聲有色。問他工作這麼瑣碎,每天像上戰場一樣,會不會嫌煩。朱偉忠卻說,生在徐涇、長在徐涇,對徐涇有感情,對徐涇人民也有感情,徐涇人民生活好了,我這工作也就做到位了。  (原標題:徐涇鎮綜治辦副主任朱偉忠:用親情打開百姓閉合的心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r56nrwmj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