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海)自貿試驗區建立備受矚目,新一輪經濟熱潮即將啟動。上海的創新驅動轉型發展進入關鍵時期,如何繼續引領“新經濟浪潮”,勇立潮頭呢?昨天閉幕的2013浦江創新論壇上,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深刻剖析創新自有“天性”,能否產生下一個“喬布斯”,選擇權在市場,政府不能“包辦”代替。
  創新未必都“有戲”
  一個國家,一個城市,只有順勢而為,加快推進科技創新,才能在未來的激烈競爭中贏得先機,搶占主動權。上海要突破自身發展瓶頸,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根本出路在於創新,關鍵要靠科技力量。而科技創新不是萬能的,它也有自己的“小脾氣”。
  論壇發起人和主席、中科院院士徐冠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人類對科學的認識有不確定性,不能要求每一項科學研究都能在短期獲益或直接解決實際問題。如果硬是把所有的科研項目都與市場掛鉤,所謂的科技創新就難免山寨,“因為跟著別人走是沒有風險的。”徐冠華說,有時候科技創新就是“無功而返”,過分強調每一項科技創新都必須成果化、產業化,會在某種程度上滋生浮躁之風和催生弄虛作假。
  “因為社會有這方面的需求,科學家又無法在短時間內解決,最後只能造假。即使在歐美等發達國家,也有大量的科研創新束之高閣,所謂的國外科技成果轉化率高達百分之七八十等說法,若仔細推敲,基本都查無實據。”
  投入需要公開透明
  喬布斯的“蘋果”風靡全球,讓人們看到了創新“魔力”,紛紛發問“下一個喬布斯”會在哪裡?徐冠華給出的答案是,由市場來選擇,政府不能都“包辦”。
  2012年,我國全社會的研發支出已超過了1萬億元,占GDP的1.98%;全員投入研發人員的總量320萬,占世界首位;國際論文發表數量占世界第二,引用量達到第五位;科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從2008年的48.8%上升到2011年的51.7%,建設創新型國家取得初步成效。不過,科技與經濟尚未緊密結合,科技與經濟在規劃政策方面協調不夠。
  科技部部長萬鋼作大會主題報告時指出,推動科技體制改革,其中之一就是要著力擴大科技的開放與合作,讓市場成為配置創新資源的主要力量。“在此過程中,科研單位要自覺接受社會監督。”目前,科技管理體制存在的重要問題是,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與近年來快速發展的大規模科技投入不相適應。因此,要建設一個向全社會開放的創新調查制度,把創新投入的信息向社會公佈,引起專家企業關註,由全社會來監督。同時,建立國家科技報告制度,有利於科技成果的溝通和交流。
  不是高新產業專利
  談到創新,人們常常聯想到“高端大氣”的新興產業,或是尖端時髦的前沿科學。徐冠華則提醒,創新不是高新技術企業的“專利”,傳統行業煥發生機的出路也在創新,“即便是生產一支圓珠筆,也需要與設計、物流、包裝等環節打交道,而國內恰恰是為創新產品服務的這塊還不夠強大,這也說明創新服務業蘊含巨大的發展空間。”
  本次浦江創新論壇的主賓國是“人口小國,創新大國”芬蘭,其國家技術研究中心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列巴瓦利先生結合本國創新經驗占得的發展先機提出,大多數的創新其實是基於現有知識,科學研究的直接貢獻非常小。“最好的創新流程應該是基礎科學研究,技術開發以及企業發展之間的形成無縫關聯和完美互動。”
  本報記者 馬亞寧  (原標題:不能要求每項研究都能短期獲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r56nrwmj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